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跨文化培训师高级研修班 (2018/11/03-11/05)

已结束

内容综述

认知差异,探索路径,促进沟通 ——记2018“跨文化培训师高级研修班”

 

2018年11月3—5日,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磊石跨文化学院和美国跨文化交流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期“跨文化培训师高级研修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近20所高校、近10家企业和商务部的30位学员参加了此次研修。研修班特邀美国跨文化交流学院教授Daniel Yalowitz博士、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合伙人黄伟东先生、磊石跨文化学院院长田原博士担任主讲。

 

会场全景

 

本期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张易副社长主持,她对本次研修项目进行了总体介绍、回顾及展望,强调跨文化能力在当前时代背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中的重要性,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培训,为各位背景多元,具备丰富授课、培训与管理经验的学员们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探索培养优秀跨文化人才的途径。

 

张易副社长

 

了解学习者差异,平衡跨文化培训策略

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过程中,能否意识到并准确把握学习者群体或个体差异,同时根据这些差异选择和调整培训方法与策略,是决定跨文化培训能否取得成功、从而实现培训效果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同时,了解学员不同的个性和学习风格,为文化背景、性格、学习风格各异的学习者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培训伊始,Yalowitz博士通过几个破冰游戏,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员们彼此熟悉的同时,也让学员们直观而深切地意识到,任何交际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尤其在跨文化环境中,每一种文化的背后其实也都是具有该种文化背景的一个个独立的人,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沟通与交流的起点和根本。通过这些游戏活动,学员们全情投入,在互动中不断加深对彼此的熟悉和了解。同时,本次研修班自身的“安全”学习环境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搭建和营造了起来。

 

Daniel Yalowitz博士

 

Yalowitz博士首先介绍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的挑战/能力关系图(Challenge/Ability Graph),在这一图示中存在三个“地带”(zone):Anxiety,Flow Channel,Boredom,只有当学习任务的挑战度与学习者的能力/技能在匹配的范围内时,学习者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Yalowitz博士对这一图示的应用贯穿整个培训始终,在不同环节均请学员们自查处于哪一地带,以随时调整培训的内容、节奏和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状态。

 

   

   

互动交流,思维碰撞

 

为帮助学员进一步认知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习惯差异,Yalowitz博士分别介绍了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学习风格量表和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前者明晰了学习者四种不同的学习风格,即:Concrete Experience(Feeling),Reflective Observation(Watching),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Thinking),Active Experimentation(Doing)。后者则将学习者从个体性格、接受信息的方式、决策方式、生活习惯偏好等四个维度进行了区分。此外,Yalowitz博士还引介了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该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数理逻辑、身体—运动、音乐、人际等九个范畴。通过这些不同维度的量表和理论介绍,以及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学员们一方面了解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倾向,同时也意识到,在跨文化授课和培训中,也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保证每个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享受学习过程并学有所获。

 

   

   

彼此分享,增进了解

 

理解核心能力,明确跨文化培训目标

跨文化能力首先是一种沟通交流的能力,Yalowitz博士在此引入基本人际交流技能模型“FLORA→A2R2E”,即八项人际交流技能:Focusing,Listening,Observing,Recording/Recalling,Analyzing/Assessing,Action,Reflection,Evaluation。在跨文化交际中,如能依次运用好这八项技能,对实现良好的跨文化沟通目标将大有裨益。其次,跨文化能力也有其独特性和特殊要求,在培训过程中,Yalowitz博士通过一系列互动游戏和培训经验与案例,引导学员对跨文化能力的构成展开思考,最终汇总出跨文化能力所涵盖的三大核心要素,即对认知复杂性(Cognitive Complexity)的接纳、共情能力(Empathy)和好奇心(Curiosity)。黄伟东先生对跨文化能力进行了进一步总结,指出高效的跨文化交际离不开三方面的能力,即态度、知识和技巧,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要“打开心、开放脑、动手做”。

 

   

   

提出疑问,勇于尝试

 

明晰跨文化能力核心内容后,Yalowitz博士详细阐释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该模型将跨文化学习者或经历者所处状态划分为五个阶段:否认(Denial)、防卫(Defense)、最小化(Minimization)、接受(Acceptance)和适应(Adaptation),并讲解了学习者各阶段的表现、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培训者可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等。

 

敞开心胸,开放视野,适应跨文化交际环境

企业、组织和个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田原博士特别设计了一个模拟企业跨文化交际的小游戏,让学员直观而深刻地体会到跨文化环境中交流与融合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并启发学员反思自身在经历跨文化交流和融入场景时,在情感、态度、策略以及技巧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找寻打破壁垒、顺利融入不同文化环境的方法和途径。

 

田原博士

 

接着,黄伟东先生凭借多年从事跨文化培训的丰富经验,立足中国国情与文化环境,从跨文化培训类型与需求、培训项目设计考虑因素以及培训内容与意图传达三个方面,引用大量企业跨文化案例对跨文化培训实践进行了指导。黄伟东先生强调,跨文化培训得以落地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身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沟通方式、行为模式有准确的理解和定位。随后,黄伟东先生详细阐释了“磊石跨文化能力模型”(4ston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Model)及“世界通”(Worldpass)跨文化测评工具,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态度、知识、适应行为这三项核心跨文化能力,与个人性格、自我知识,以及核心价值及文化核心价值之外的衍生价值,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黄伟东先生

 

学以致用,互动合作,探索跨文化实践路径

为丰富学员们对跨文化沟通的理解,本期研修班特邀潍柴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兼潍柴国际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郎华先生和北京中外企业人力资源协会员工关系委员周玲女士与学员们进行座谈,分享跨文化培训实践案例与经验。另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冯捷蕴教授讲述自己为来自 “一带一路”71个国家400多位商务官员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培训的实践经验,包括如何进行学员和自我优势的双向分析,如何切中学习者的跨文化沟通“痛点”,如何进行启发式讨论、分析和评估培训效果等。特邀嘉宾中,冯捷蕴教授和周玲女士也分别是“跨文化培训师高级研修班”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员。嘉宾们分享得酣畅淋漓,学员们听得认真投入,与专家充分互动,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对跨文化实践经验有了更多维度的体会与感悟。

 

郎华先生

周玲女士

冯捷蕴教授

 

在任务设计环节,学员们分为六个小组,充分利用三天所学内容,分别以国企、私企、外企、高校为背景,模拟真实场景设计跨文化培训项目或课程,并在研修班最后一日下午进行了展示,分享来自学界、商界不同背景学员交流融合、通力合作的成果。

 

  

  

小组汇报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副校长也出席了研修班,对参班学员顺利结业表示祝贺,指出研修班的培训目标是希望为中国培养更多优秀的跨文化培训师,以适应时代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希望学员们将来走上跨文化培训讲台,运用所学更好地开展工作。

 

孙有中副校长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高水平、有高度实践价值的研修培训,会有更多更优秀的跨文化培训师在这项事业中不断求索、突破,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跨文化人才。

 

 

学员反馈

 

各位老师们都很赞,老师们辛苦了!收获满满,认识了很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同行、朋友,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培训和难忘的经历。

 

谢谢Daniel、田老师、黄老师以及外研社的老师们!用俗气的心路历程来表示我的直接感受:从去年底知道这个培训后,开始申请经费,到临行前被告知年底经费紧张,不一定能批。于是带着纠结和期待来了……培训过程中不断出现surprise……原来还可以这样!思路被打开,思维被刷新!所以俗气地说,就算这次得自费也值了!培训结束了,但学习才刚刚开始,期待今后在微信群里能学到更多,也期待有机会能再次遇到咱们黄浦3期的老师们同学们!

 

感谢Dr. Y的讲解,感谢黄老师、田老师的分享。除了这三位老师还有郎总、周老师、冯老师,做着那么大的事业影响着那么多人,可是都那么低调和谦逊,令人敬佩。还要感谢所有学员的真诚分享。三天时间里我学到了太多东西,这些都将在我的课程里体现。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分享不一样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