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外语人才培养(直播课程) (2021/10/11-11/26)

已结束

内容综述

10月11—26日,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与国才创培中心联合策划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外语人才培养研修班顺利举办。本次研修聚焦“国际传播”及“外语教学”两大模块,特邀传播大咖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滢副教授、环球网执行总编辑石丁先生、华为大学杰出讲师张泽森先生,以及外语教学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彭萍教授、杨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崔琳琳副教授共同主讲。本期研修融合国际传播与外语教学特色,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与展示、专家点评、交流问答等形式,帮助参班教师掌握国内外最新国际传播形势,明晰传播规律,了解外语教学中融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助力外语教学提质增效。

本次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任倩主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外语教育肩负重任,培养兼具外语技能与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是时代之需,希望本期研修班能帮助参班教师深化理解,开拓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国际传播专家:高屋建瓴 纵览全局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首先解读了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政策的深刻内涵,并从历史及现实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国际舆论形象的重要因素。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程教授围绕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从历史及政治构建的角度阐释了我国对外话语面临的挑战,指出我国对外话语中普遍存在转换性话语、解释性话语与修复性话语的缺失问题,并从理论及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见解。程教授最后建议,国家议题及话语的开掘及建设亟待进行,我们应从人类共性、共情的角度体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

                                                                   

(程曼丽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副教授围绕国家文化软实力及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展开探讨。刘副教授首先梳理了软实力、硬实力、锐实力等核心概念,讲解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也以图表详实对比了文化软实力的测量围度及前沿研究成果。结合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路径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传播教育,刘副教授从政策驱动、实践土壤、教育基石三个角度讲述了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考察,展示了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升级过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

                                                                  

(刘滢教授)

 

业界大咖:行业碰撞 开拓视野

环球网执行总编辑石丁从媒体行业角度切入,引用丰富、典型的国际传播事件,阐明高校在培养传播型复合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石总编指出,国际传播能力不仅是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标配,还是中国高校全球化竞争的助推器,更已事关中国国运。当今高校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重视全球化视野与全科背景知识储备、关键信息发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破圈与创新、掌握舆论场变化规律等能力的培养,让新时代大学生“抬眼看世界”。石总编的分享紧贴高校实际及外语教育,有效引导教师明晰外语教学对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作用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石丁总编辑)

 

华为大学杰出讲师张泽森结合全球化发展进程,展示了华为公司不同阶段的企业出海状况,并以跨文化中的隐性差异为例,分享了丰富的海外工作及生活经历。张老师也讲解了跨国企业在海外帮助员工应对文化冲击、促进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为参班教师开阔了跨文化交流视野,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极大促进了学界与业界交流。

 

外语教学专家:实践创新 启智明思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华教授以聚焦外语叙事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展开分享。该课程设计通过让大学生对外讲述真实故事,将中国更为立体地展现给世界。“讲故事”作为一种高效的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话语构建和道德力量阐释的主要渠道。在外语教学中提升大学生叙事能力,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衔接与连贯能力,更能在叙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建立其自我认同和价值认同,有助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这与外语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度契合。杨教授建议外语教师可将“讲述中国”内嵌在已有的课程中,匹配课外实践检验成果产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杨华教授详尽的教学展示不仅提供了有迹可循的教学路径,更启发了老师们如何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作用。

                                                                     

(杨华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崔琳琳副教授则以演讲课程为例分享具体教学设计。崔老师通过布置演讲任务,从选题立意、听众分析、素材选取、语言运用、演讲呈现与评价六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用简明、清晰、有力的语言表达观点,在国际场合中讲好中国故事。英语演讲课是高校外语专业中的特色课程,可综合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外语教师应在演讲教学中继续探索,注重与传播学理论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积极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演讲能力的培养。

                                                                     

(崔琳琳副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彭萍教授以外国留学生为授课对象,选取了新中国初期的三个故事,通过精准的翻译,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英语讲述党史课程。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具备深厚的翻译功底,熟悉中西方文学的传统,能够将中国文化专有术语精准外译,还需注重叙事技巧,以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彭教授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教学实践不仅为如何面向在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思路,也可迁移到针对中国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

                                                                  

(彭萍教授)

 

研修最后,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就“外语教师国际传播能力素养提升”主题展开讨论。外语学科一般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国际传播素养包含基础媒介素养和跨文化传播素养,不仅强调对他者文化的了解,还包括对全球现状、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认知。外语教师应当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注重培养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提升国际传播的身份认同。此外,刘教授建议外语教师可通过学习传播理论提升媒介素养,加强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力和媒体信息的辨别力,自觉运用现代媒介技术和手段进行国际交往,并积极将外语能力与国际传播结合,推进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

                                                                         

(刘国强教授)

 

为更有成效地提升参班教师的实践能力,研修班特别设置小组活动。南京传媒学院李存颉老师、哈尔滨理工大学张春烨老师、东莞理工学院刘瑾老师以及西北工业大学田雯雯老师分别代表小组展示了小组活动设计成果。彭萍教授、杨华教授与崔琳琳副教授均与各组代表就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帮助参班教师深化对融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的理解,提升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专家与参班教师讨论充分,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此次研修将国际传播与外语教学有机融合,既有传播领域专家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企业管理人员在国际传播中的实践案例,还有外语教学专家的课程展示,主题新颖,内容详实,颇具启发性。外研社将持续助力外语教师探索教学创新,提升融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能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