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语言学专题(对比语言学、学术话语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直播课程) (2021/07/31-08/01)

已结束

内容综述

深谙语言理论,共促教师发展——记“语言学专题(对比语言学、学术话语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研修班”

夏潮澎湃,乘风破浪。7月31日—8月1日,外研社2021年暑期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系列研修班第七期——语言学专题(对比语言学、学术话语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研修班(线上)圆满完成。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吉林大学姜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担任主讲专家,与近200位参班教师共同探讨对比语言学、学术话语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话题,以期引领各位教师深入把握语言学理论,了解常命题,知晓新动态,探索科研新思路,切实帮助外语教师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师对于语言研究的认识,进而提升外语教育教学与外语人才培养质量。

本期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孔乃卓主持。孔老师指出立德树人是外语教育的初心,教师发展是外语教育的根基,人才培养是外语教育的目标。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也进入了新阶段。教育形势不断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与新要求,广大教师要有新理念和新格局,需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需坚定“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的信念,不断提升语言修养和科研素养,加速提振教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育教学,实现教研相长。希望各位参班教师能与专家一道,共话新挑战与新机遇下的育人教人之法,共研新内涵与新要求下的育才之道,共探新阶段与新理念下的育己之路。更希望本期研修班能够帮助参班教师进一步夯实语言学理论基础,开拓科研新思路,充实科研素养,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发展,最终实现“育己、育人、育才”三统一。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  孔乃卓

解析对比语言学 直击研究热点与难点

研修班伊始,王文斌教授基于我国英、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实际,从三方面剖析了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他指出,首先,语言学的发展原本就借力于语言对比;其次,外语教师目前的科研困境多与我们仅专注外语研究、母语不精、研究视野受限有关;第三,目前我们尚未推出学界普遍认同的汉语语法体系。由此可见,英汉对比研究对于我国学界的英语研究和汉语研究以及英语教育教学和对外汉语教育教学,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王文斌教授帮助大家厘清了“比较”和“对比”的概念,并从英、汉语在词法、句法、语篇层面的差异出发,运用丰富、生动的例证,从语言表征到本质归纳,层层深入地讲解两种语言的根本差异。王教授表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研究者需要把握彼此的本质特性差异。在英汉对比研究中,研究者应重点关注“英有汉无”和“汉有英无”的现象,尤其要注意语言结构中哪些语言特征是可有可无的,哪些语言特征是必不可缺的。

王教授指出,当前英汉语对比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是具有人类语言本质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目前深度论述语言对比与外语教育教学之间关系的专著极为匮乏,进而强烈建议参班教师潜心研究,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他提到,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英汉语的本质特性差别,从词汇、句子、语篇等方面进行英汉对比,进而加深学生对于英汉语言根性差异的体悟,使其能更好地习得英语,同时更好地精通汉语母语。王教授亦对参班教师提出希望,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深入而广泛地阅读,吃透理论的基本概念,提升语言的敏锐性,开拓思维,不断提高思辨能力,进而反哺自己的语言教育教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文斌教授

深入话语研究 拓展选题思路

姜峰教授介绍了元话语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科研思路。他表示,语言学研究应该“顶天立地”,即抓住前沿理论展开研究,利用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现教研相长。姜教授指出,元话语具有引导性和互动性两大功能,研究者可使用质性范式和量性范式进行分析。他总结了元语言研究的应用与教育教学启示,指出教师可以将语言使用与语境的关系研究应用到语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理解,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姜教授结合大量翔实的例证,介绍了学术话语的语料选取、分析路径与阐释范畴。他展示了通用语料库、专门语料库、口语语料库等多种语料库,并鼓励研究者自建语料库。他指出,学术话语具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篇章意义,可以从词汇、句式和语篇层面进行分析,从文本、认知功能变化和社会文化三个范畴进行阐释。

姜教授分享了学术话语研究的选题与写作的相关理论及实用技巧。他建议教师从学术会议、学术期刊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或借助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挖掘研究热点;也可以从日常教学中挖掘话题并展开研究,从而反哺语言教育教学。他还阐述了学术话语论文写作的语言范式,结合范例详细介绍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点,并推荐了实用工具书,帮助教师系统了解学术元话语研究。

吉林大学  姜峰教授

探究认知社会语言学 管窥新兴交叉学科

张天伟教授为参班教师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假设、趋势与特点。他从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各自的理论特点出发,分析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源流与发展。他指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以上二者的理论基础之上。张教授还结合自己的一篇文章分析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趋势与特点,他表明,目前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其研究核心是语言变异问题,注重语言接触研究以及跨语言的类型学研究。

张教授结合丰富案例,从各个角度阐释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他介绍了质性和量性的方法论,量化、可解释性、可代表性等原则,以及访谈、语料构建和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为参班教师打好理论基础,厘清研究思路。

充分阐释了研究路径与方法的相关理论后,张教授与参班教师一同分析了若干个案研究。他强调,理论研究应服务于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要避免纸上谈兵。在个案分析的过程中,张教授分享了选题挖掘与研究思路,详细展示了如何将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运用于语言现象分析,为教师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科研范例。

为期两日的线上研修紧张而充实,参班教师专注聆听专家讲解,积极讨论交流,认真撰写反思日志,加深了对于对比语言学、学术话语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解,提高了对于教学科研的认识,掌握了丰富实用的科研工具。希望参班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思路的拓展、理念的更新和教研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教师自身发展具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天伟教授

问答与交流

8月1日下午,专家与教师在问答与交流环节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参班教师结合研修收获与教研需求积极提问,各位专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了详细解答。多位教师热情表示,本环节为其解答了论文选题和语料选取等科研难题,非常具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