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生态语言学研究 (2018/09/15-09/16)

已结束

内容综述

透析生态语言学,开拓科研新视角

——记“生态语言学研究研修班”

 

近年来,生态语言学作为新兴学科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其研究主题突出,既符合时代发展大势,也体现环境意识与社会责任。为进一步探讨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学科发展、基本理念与研究范式,提升外语教师的研究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8年9月15—16日在北京举办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研修班”。

 

本期研修班在语言学界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共有来自全国41所高校的近100名外语教师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与了课程学习。研修班特邀华南农业大学“语言生态学”博士点带头人、黄国文教授和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主讲,通过理论精讲、实践示例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参班教师逐步走进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视域,学习新范式,了解新应用,助力参班教师的学术研究创新发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常小玲主持了研修班的开幕式,对各位参班教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本期课程的主讲专家及课程目标进行了详细介绍。

 

常小玲副总编辑

 

厘清基本概念,阐述发展历程

开班伊始,黄国文教授首先带领参班教师了解了“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的定义、兴起原因与发展状况。生态语言学的兴起源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生态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使得许多学科开始生态学化。生态语言学便是人文学科领域中生态学化的主要学科之一。随后,黄教授详细介绍了“生态语言学”的学科规划、研究范式以及在中国的研究发展状况。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主要包括两种模式:“豪根模式”与“韩礼德模式”。其中“豪根模式”是一种“隐喻模式”,通常被理解为“语言的生态学”,强调生态平衡中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生态平衡;“韩礼德模式”是一种“非隐喻模式”,被称为“环境的语言学”,呼吁和唤醒人类社会的生态意识。黄教授认为,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符合国家战略性生态意识,具有广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倡议人们应该“思,以生态语言学为本;行,以生态语言学为道”(Think and act ecolinguistically!)。

 

黄国文教授

 

何伟教授详细介绍了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对生态语言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何教授指出,生态语言学的学科本质属性是超学科属性:因为其研究范式涉及多领域,可以应用于外语教学、翻译研究、文学批评、环境保护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领域的研究;具有“边际性”与“开放性”双重特点,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发现、观察、分析并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此外,何教授还谈到,虽然生态语言学发展态势强劲,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界对生态语言学学科定位不统一等。而这些正是当下正在从事或准备从事该学科研究的学者和教师可大有作为的领域。

 

何伟教授

 

确立生态哲学观,建构话语分析范式

生态哲学观的确立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核心。何伟教授指出,生态哲学观是一套个人化的价值观、引导其作出决定的世界观。生态哲学观不需要完全原创,研究者可以从大量经典文献中研读各种观点,根据自己所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提供的证据来考察、融合或延伸,以重构或建构全新的生态哲学观。随后,何教授通过对“国际生态话语”的实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外交理念等提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并以其指导生态话语分析。

 

何教授还对比了批评话语分析(CDA)、积极话语分析(PDA)、多模态话语分析(MDA)以及生态话语分析(EDA)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理论及其研究案例。其中生态话语分析的步骤包括:1)确定生态哲学观;2)结合语言学理论对话语进行分析,区分话语的生态取向;3)提出话语使用及话语创作方面的建议,从而通过言语行为的生态化,指导人们的“生态行为”,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分析结果表明,与CDA、PDA、MDA相比,EDA具有宏大的研究目的、广泛的研究对象、明确的研究步骤,以及开放性的理论基础,这些均源自其社会发展需要及其超学科性质。

 

    

参班学员认真投入

 

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不仅需要生态哲学观的指导,结合生态话语分析范式,还需要一定的标准对话语类型进行判定。英国生态语言学研究者Stibbe(2015)根据话语性质确定了三种话语类型:有益性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和中性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黄教授基于原型范畴理论,从不确定性角度对Stibbe所提出的三种话语类型进行了分析。黄教授认为,由于不同生态语言学者有不同生态哲学观,所以同一话语(语篇)对不同分析者而言可能属于不同类型。随后,黄教授通过大量实例与参班教师分析和讨论了同一类型语篇的不同性质、同一语篇的不同归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研究者对语篇类型判断的影响。

 

此外,黄教授基于儒家传统,与参班教师探讨了确定生态话语和行为类型的一个基本假定和三个原则。黄教授认为,进行生态话语和行为类型分析,首先要接受“以人为本”的基本假定。在“以人为本”假定基础之上,有三条原则可以指导生态话语与行为分析以及生态语言学研究,即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三条原则相辅相成,通常情况下共同发挥作用。

 

依托研究实例,助力教师研究

在研修的分析应用阶段,何伟教授和黄国文教授分别通过“环境保护广告话语生态性分析”和“和谐话语分析”两个研究实例向参班教师具体展示了如何进行生态语言学研究。

 

何伟教授在“环境保护广告话语生态性分析”的研究中,首先剖析了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研究环境保护广告话语的理论背景、研究现状及现实背景。随后以2016年“美丽中国”环境保护公益广告作品征集及评审委员会推荐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及物性系统理论为语言学指导,对广告语的生态属性进行了解读。以该研究为例,何老师带领参班教师重温了生态语言学研究如何确定研究问题、进行研究设计与分析的论文写作全过程,进一步明确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视角、思路与基本方法。

 

通过对比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生态批评话语分析,黄国文教授讲述了如何提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支撑的“和谐话语分析”范式,认为研究者在进行话语的生态分析时,需要考虑文化传统、政治导向、话语产生背景、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历史影响以及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用整体的、多元的、功能的、系统的、选择的、进化的视角分析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话语、话语生态和语言系统。这一分析框架基于中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社会发展阶段的实践,具有明显的本土意识,也为参班教师进一步提供了生态话语分析的思路与方向。

 

参与实战演练,促进思维碰撞

为使参班教师加强经验及学习心得交流,加深对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理解,研修班专门设计了反思日志、小组活动和大班分享等环节。参班教师根据小组任务要求,就不同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不同的语言案例进行了分析。研修第二天,各组分别将讨论成果进行了大班展示。两位专家对各组的展示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大家在两天内已对生态话语分析方法有了较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同时也对大家提出的疑问进行了梳理和解答。

 

     

小组讨论和课间答疑

 

    

    

各组代表汇报

 

正如外研社常小玲副总编辑所说,生态语言学研究具有引领性与创新性,发展前景广阔。黄国文教授和何伟教授通过不懈钻研与探索,不但倡导了一份新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一套新的范式。生态语言学作为新兴的语言学学科,需要深耕细作,更需要协力合作。希望有更多外语教师和学者能够加入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行列,共同观察、思考、分析和解读,推动生态语言学研究新发展,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