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任务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2018/05/19-05/20)

已结束

内容综述

聚焦意义,注重形式

——“任务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研修班成功举办
 

5月19-20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任务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研修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修班特别邀请任务型语言教学国际权威专家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Peter Skehan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罗少茜教授主讲,就任务型教学实践框架及相关理论、任务计划与类型对二语教学的影响等进行系统讲解。研修班采取线下与线上两种方式,共有来自全国75所院校的一百余位教师进行了同步学习与探讨。

会场全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段长城副社长在研修班开幕式上致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骨干教师参加2018年度“高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并对今年的系列研修班课程体系及本期研修班的内容、课程要求进行了简要介绍。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段长城副社长

 

辨析核心概念,区分任务类型

Peter Skehan教授从语言学习是什么切入,指出Learning by doing是最好的语言学习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和提升能力。随后,Peter Skehan教授对任务型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联系与差异、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概念、任务类型与特征以及任务型教学的研究等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在阐述任务型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差异时,Skehan教授对两种教学法的理论依托进行讲解,指出交际教学法关注意义,而任务型教学法在强调聚焦意义的同时也注重语言形式。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聚焦于使用语言表达意义,具有明确的交际目标,涉及自然的语言使用,对任务的评价取决于任务完成的结果。

Peter Skehan教授

在介绍任务型教学研究的部分,Skehan教授主要对认知假设和有限注意力假设的研究结论进行了阐释,并从语言认知角度给出了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四个维度:复杂度(complexity)、准确度(accuracy)、词汇(lexis)、流利度(fluency)。Skehan教授还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就不同任务类型的特征进行了总结:结构化的任务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需要进行信息融合或转换的任务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复杂度;基于熟悉或具体信息而设计的任务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和流利度;对话性任务能够提升语言表达复杂度和准确度;包括困难词汇表达的任务会降低语言表达的复杂度和准确度;意义协商性任务则会提升语言表达的复杂度。

 

结合中国课堂,实践任务型教学

在对任务型教学法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之后,Skehan教授对如何更好地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外语课堂进行了讲解,对任务的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任务的条件(Task Conditions)、任务规划(Task Planning)、任务重复(Task Repetition)等重要问题进行了阐释。Skehan教授还充分强调了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但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尽量不要进行干预,而是认真观察,观察学生在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并在任务后阶段提供相关指导。他强调,任务后反馈非常重要,教师需要通过显性或隐性反馈使学生“注意”到语言的运用,进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为帮助参班教师更清晰地理解Peter Skehan教授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讲解,罗少茜教授对Skehan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结合中国高校英语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引导参班教师进行总结和反思,并为教师进行更加深入的任务型教学法学习及研究推荐了相关文献资料。

罗少茜教授

 

小组思维碰撞,实操任务设计

本次研修班中,Skehan教授也一直将任务型教学法贯穿于自身的授课之中,两天的课程融入了多项任务;并结合Jane Willis总结的6类任务:列举(Listing)、排序与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比较(Comparing)、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分享个人经历(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和创造性任务(Creative tasks),启发参班教师在大班现场进行任务的设计和改编;并为第一天晚上的分组活动布置了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设计。晚上参班教师分为四个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别设计出了完善的项目方案,第二天上午在大班进行了展示和汇报。Peter Skehan 教授与罗少茜教授针对各组的项目设计给与了高度肯定,并分别提出了改进建议。

小组活动

大班汇报

 

在为期两天的研修中,线下、线上参班教师思维活跃,积极参与,针对任务型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和疑惑与两位教授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和交流,不少参班教师表示此前也尝试过任务型教学,但通过此次研修后,对这种教学方法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实践任务型教学法时,由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教师的掌控范围之外,而教师又要针对不同情况提供反馈,因此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相对更高,因此,教师只有因势利导,学生方能久久为功,使得语言学习真正发生。

 

参班教师积极提问

 

学员反馈:

I got to know the 6 types of tasks, how to evaluate the tasks and how to adapt the tasks to my students and my teaching context. The way Prof. Skehan presents the lecture is a model.

3-23

 

I think Prof. Luo’s summary is very helpful and instructive, which makes the participants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whole day’s lecture much better.

4-6

 

Today’s lectures are particularly enlightening in that they offer a way out for the prolonged dilemma between meaning and form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nline partici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