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南京) (2016/11/26-11/27)

已结束

内容综述

 

创新意识先行,科学设计支撑

——记南京“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研修班”

11月26-27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与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研修班”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成功举办。

 本期研修班特别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与研究中心王文斌教授、《外语与外语教育》主编大连外国语大学赵永青教授、《上海翻译》常务副主编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耿力平教授和浙江财经大学黎昌抱教授主讲,五位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教师,围绕语言学、外语教学、文学和翻译研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选题和研究设计、论文写作和学术规范、外语类学术期刊研究动态、外语类期刊特点与投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通过案例点评与现场指导,帮助高校外语教师进一步提高研究选题能力,完善研究方法,提升写作水平,并了解不同期刊的特点与要求,提升投稿效率。 

会场全景

 

论文选题与研究设计

选题与研究设计关乎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成败,也是初涉科研的年轻教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赵永青教授指出,优秀的论文选题首先要有“创意”;其次要有“价值”。针对教学领域而言,有“创意”的选题可以是将适应我国国情的国际前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新话题,也可以是采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讨论的旧话题,能为读者增加 “新知识”,这种新知识,即便微小,也足以让期刊审稿人和读者眼前一亮;而有“价值”的选题,则是指选题应当具备对教师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教师职业发展、新媒介环境下的教和学等教学实际有所启发。赵教授结合基于教学的研究案例,清晰地阐释了如何从教学中挖掘选题;并指出了很多教师在教学选题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强调“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不等于选题,但可以转化为选题”,这种转化和提取能力来自于研究者的理论学习与深入思考。此外,赵教授还就如何追踪学界研究的前沿热点和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介绍,耐心细致,娓娓道来,解决了众多参研教师一直以来从事教学研究的许多困惑。

赵永青教授

傅敬民教授从翻译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译什么、如何译、为何译、译(得)如何——切入,针对时下众多学科介入、领域不断拓展的翻译研究现状,傅教授强调,研究者应具有学科意识,在融合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时,也需划定清晰的学术边界,致力于构建翻译学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地位;同时,研究者还应具有问题意识,“正确的问题比正确的答案还要重要”,并进一步分享了翻译研究的选题路径、范畴和视角,通过详细的国内国际翻译研究选题举例,帮助参研教师拓宽了研究思路,激发教师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论文选题。此外,傅教授还给出了清晰的翻译研究论文设计框架、基本要素和常用研究方法,提示参研教师们加强选择学界重要学者持续追踪其研究的意识,通过重要学者和主要翻译类期刊杂志的研究,密切关注翻译研究的发展进程。傅老师在言谈间流露出的学者情怀及对学科发展的忧患意识也让参研教师们深为所动。   

傅敬民教授

 

耿力平教授作为一名资深的研究者,真诚生动地与参研教师分享了他的科研成长之路。在进行文学研究的选题和设计时,可从自己的实力、当前研究的趋势、创新的需求、生活和社会实践以及目标期刊的风格五个方面出发。耿教授提醒参研教师们,要充分分析和发挥自身特长,明确自己的优势,面对文学作品和作家众多、难以取舍的现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定一个作家并长期坚守,全面、深度地进行研究;通过国际重要文学奖得主和在研领域的期刊文章,追踪滚动变化的文学热点,以了解当下的研究趋势;同时还可以通过从历史和现实中捕捉有意义的话题,在寻常之处挖掘不寻常的意义,以及从作家及作品同其所属的文学传统关系中找研究点等方式,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研究选题。参研教师表示,“耿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坦率的自我剖析展示了学者的良好风范,在当今学术氛围中是一股清风”。

耿力平教授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针对如何提高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学术规范,本期研修班设了语言学研究与外语教学研究、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三个分会场,分别结合参研教师提交的论文实例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语言学研究与外语教学研究分会场由王文斌教授与赵永青教授共同指导。在点评参研教师的论文案例之前,王文斌教授特别强调,语言学研究的论文写作应该注重“思辨”和“实证”相结合。 其中,“思辨”是根本,“实证”是手段。他建议外语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多多涉猎哲学、逻辑学、美学、心理学、数学等非外语学科知识,将不同学科概念融会贯通,在阅读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深度了解所研究主题的“已然”、“未然”、“或然”、“实然”和“必然”,切勿“瞎子摸象”不知其所以然;王教授还特别提醒外语教师们一定不忘提高自身的汉语修养,通过阅读“千字文”、“卷首语”及哲学和逻辑学类的书籍提高论文写作中的汉语表达水平。              

王文斌教授
 

 赵永青教授在结合论文修改范例讲解论文写作时,针对当下外语教师们关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赵教授提出了两种基本研究路径。同时强调,文献综述要建立起文献之间的网络,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及结论进行梳理、归类,论证出研究的必要性,引出研究问题,服务于后文的讨论部分。通过对优秀的和尚待改善的论文摘要案例的对比分析,参研教师充分了解了摘要的基本框架和撰写注意事项。赵教授还通过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中的数据说明在“结果与讨论”部分可引用与前文呼应的文献,形成对应引用,这样更能体现论文研究结果和结论对该领域的贡献,凸显其创新性。

在翻译研究分会场,傅敬民教授提醒大家投稿时注意摘要、关键词、标题及范式,并说明了四点录用依据:一、符合期刊宗旨;二、前沿课题,独到见解;三、思路清晰,论述流畅,资料翔实;四、论文规范。傅教授指出,翻译理论可以用来解决翻译实践中的困难,但翻译理论的研究是厚积薄发的过程,研究者要了解动态,跟随主流,坚守自己。并再次强调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和专家同行交流。傅教授也强调了翻译研究论文的“产学研”的重要性,及如何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基层、服务到基层等问题,从而促使基层教学、翻译质量的提升。

在文学研究分会场,耿力平教授首先选了一位参研教师提交的关于一位日本作家研究的论文作为全文点评的案例,肯定了论文的选题价值,对文章标题、摘要、开头、主体论述、结语等各个部分给予了细致的点评和修改建议。然后耿教授又从一个资深研究者和作者的角度,为老师们讲解了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包括如何选定题目、如何开头、如何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何平衡作品叙述与评论等等,耿教授还特别强调所研究作品的版本必须是权威版本,并且分享了自己在研究中确定权威版本的方法。

 参研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别就一篇论文实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阅读、讨论与评价,认为研修以 “讲座”+“小组研讨”的方式进行,兼顾了效率和教师个性化参与,为同方向的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开拓思路的机会,受益良多。各研究方向的主讲专家则分别针对参研教师提交的论文从选题、研究设计、研究方法、论文写作规范等不同角度,或集中、或单独作了细致点评,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和指导。论文作者从同行和专家那里听取了对自己论文的意见和建议,均表示受益匪浅;之处而其他参研教师虽未提交论文,也纷纷表示通过同行这些身边的案例,,也深受启发。

参研教师投入听讲、积极讨论

前沿动态与期刊投稿

研修班第二天下午,王文斌教授为参研教师系统梳理了七种国内外语学术核心期刊2010-2015年间刊发语言学理论研究、语言教育研究以及翻译研究领域论文的情况,分析了当前国内外语研究,尤其是语言学理论研究以及外语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指出学术研究在诸多方面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也指出了可以深入思考和挖掘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外语汉语比较研究和国际汉语教育研究方面,外语教师凭借自身的外语优势,大有可为。王教授特别强调,创立自己的理论,是我国从外语教学与研究大国向外语教学与研究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国学者要在借鉴国外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实证研究水平。 

为帮助广大参研教师选择恰当的目标投稿期刊,提高投稿成功率,黎昌抱教授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和国际的主要外语类核心期刊,针对不同期刊的特色给出了具体实用的投稿建议和基本注意事项。针对目前外语类期刊投稿与发表“僧多粥少”的现象,黎教授特别建议,外语教师也可以拓宽思路,关注一下众多其他的社会科学期刊,根据期刊内容和特点进行投稿,为参研教师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通过黎教授细致的整理和无私的分享,参研教师整体了解了不同期刊的特点,在论文投稿中遇到的困惑也得到了解答。

黎昌抱教授
 

经过两天的学习,很多参研教师说自己“从不知如何着手”的新人演变为发现问题后有“如何开展学术研究意识”的入门研究者,不但学习了论文写作和投稿的方法,也感受到了主讲专家和同行的学术精神和研究品格。相信老师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一定将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愈走愈宽。本次研修班也是2016年外研社在不同区域举办的专题系列研修班中的一期,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在各地与高校外语教师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