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语言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 (2015/11/28-11/29)

已结束

内容综述

身份认同•关系重塑•多元生长

——记“外语教学中的身份认同研究研修班”

2015年11月29日下午,由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外语教学中的身份认同研究研修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圆满落幕,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140余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修。在为期两天的研修期间,身份认同研究领域国际知名专家Bonny Norton教授和周燕教授系统讲解了外语教学中的身份认同研究理论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结合范例探讨了开展身份认同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论文发表的相关问题,为参班教师开展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概念解析:剖析身份认同,我与世界多元联系

研修伊始,Bonny Norton教授从自身经历谈起,讲述了Identity的多层次涵义及其研究意义。她指出,Identity不单是自我的身份,更是与世界的一种纽带和联系,这一联系随时间、空间不断变化,它是多元的、动态的,了解不同人的Identity会使我们更尊重多元和变化,减少极端、争执和冲突。关于Identity与外语教学,她建议将语言学习放置于社会情景中,除了关注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也要关注他们讲话的权力(right to speech),考虑外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Bonny Norton教授提出了通过语言学习中的“投资”可以重塑这种权力关系。她接下来比较了投资(Investment)和动机(Motivation)两种理论,指出投资说侧重从社会学角度看待语言学习,动机说则侧重心理学的视角,两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

 

Bonny Norton教授

 

如果说Bonny Norton教授生动、有趣的讲解为参班教师描绘了Identity研究领域的轮廓,周燕教授的解读和阐释则使这一图景变得更为具象。除了理清了语言教育中身份认同、投资、想像共同体等基本概念,周燕教授进一步探究了教学情境下认同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学习者与他/她所在的社会环境的关系、语言学习如何受到机构和社群多重权力关系的影响以及身份认同与自我意识的区别等问题。她强调,学习者的身份认同、语言实践和语言资源是相互作用的,学校、家庭或是单位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所能拥有的资源都会影响人的身份认同的形成,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她可能重塑关系、重获资源。

 

周燕教授

 

问答延伸:了解身份认同,为学生创造安全的环境

为了使参班教师充分理解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教学之间的关系,两位专家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互动,就大家关切的问题给予解答。

针对如何充分了解自身和学生的Identity这一问题,Bonny Norton教授认为,教师应关注自己的多重身份和内在的成长性,除了扮演家庭中的角色,同时也是师者、研究者和社会服务者,在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可获得一种价值和自我成就的内生力量。

参班教师提问

 

关于如何了解学生的Identity,Norton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方法,即每学期初让学生撰写自传,她会细细阅读并一一回应,这一策略帮她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行为中的Identity支撑。她认为,即使不能在课堂上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我们也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相互尊重的课堂环境,减少这一环境中的权力差距,了解他们的期待,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关切,把他们看作是有着powerful identity的民族志学者、社会实践者和研究者。

 

参班教师课上讨论

 

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比如写作评估中,她建议老师们不要只关注语法、词汇等语言能力,不要仅仅以此评判学生是否是good learner,而是也要关注writing中的个性化声音、组织架构和逻辑,以及写作题目可能给写作者带来的影响等因素。

研究前沿:关注身份认同,数字时代“走心”解读“人”

通过对加拿大与乌干达等不同国家语言学习者数据的分析,Norton教授系统阐释了Identity, Capital, Ideology与Investment的互动模型。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数字化、流动性、多元化的趋势,Norton教授提醒大家需重新审视"social world"和"social interaction"的方式,重新思考如何"conceptualize speech",关注如何在数字时代赢得话语权。

周燕教授指出,国内当前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包括文献思辨、实证研究和反思,即对研究现状和前景的反思,研究者除了加强质的研究外,也要努力实现本土化透视,加强中西方对话。

从内容上来看,研究着重探讨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如徐浩的From the imagined to the practiced: A case study on novice EFL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change in China)、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更关注某一群体如80后教师、乡村教师等)、身份认同再透视和身份认同与教师生长等,而身份认同与教师生长也是重点,因为“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生长的方式,是教师蜕变和蝶化的催化剂,是实现教师自我的生命发展的动力源和根脉”,从内在上实现“自我的回归”。

论文发表:研究身份认同,从兴趣开始,以修改为幸

为了帮助参班教师了解论文写作的要求及发表的过程,本次研修班特别安排了研究个案讨论和Bonny Norton教授关于Demystifying Publication的讲座环节。

 

刘媛媛老师

 

此次小组讨论的论文是参班教师刘媛媛老师的文章,参班教师就该论文的优点及可改进之处进行了深入讨论。

 

小组讨论

 

除了肯定了该论文主题的新颖度和内容的丰富性,教师代表也提出了组内成员对本文论证逻辑性和力度的疑问。在点评环节,Bonny Norton教授和周燕教授充分肯定了刘老师的选题与研究视角,同时也给予了一些建议,如题目要简洁、切中要点;写作前要想清楚目标读者群;理论框架阐释清楚即可,应该将重点放在研究分析和发现上面,因为后者才是读者感兴趣的核心。

在Demystifying publication的讲座环节,Norton教授详细讲解了做研究为什么需要发表、选择哪里发表,从何处开始和论文修改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关于为何发表,她说除了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领域的研究外,也是对所有参与研究者时间和精力的一个回报;关于期刊选择,她说需要了解不同期刊的要求和风格,尽量找自己喜欢的期刊和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关于如何开始,她建议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熟悉的群体开始寻找自己热爱、感兴趣或者让自己困扰的研究问题,多参加该领域的学术会议寻求各种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多利用图书馆和电子资源,也可建立研究小组;关于论文修改,她认为如果编辑部提出修改意见,那是十分幸运的,因为有人愿意细读你的文章,要认真、严苛地对待自己的文章。

满满两天的研修为大家打开了Identity这一全新研究领域的大门,就如两位教授所说,Identity研究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旅程,而这只是刚刚开始。如何获取更多的内生力量,如何建立社会联系获得有力的身份和话语权力,各位参班教师已经开始思考。正如外研社总编助理李会钦老师在闭幕式上所说,此次研修(investment)也一定会成为各位教师自身及其学生一笔难得的资本(capital)。

 

参班教师反思日记选摘

We need to focus not only on the rules of language use, but also on students’ right to speech and their right to be heard.

Language is not only a symbolic tool, but also a social practic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lecture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nd provide a profound insight into SLA in a broader context.

A language learner’s identity should not be analyzed just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but also from a sociological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