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外研社“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第六期 (2014/07/28-07/28)

已结束

内容综述

【大英研修班第六期】助力教海扬帆 共商教书育人

——记2014年外研社“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第六期

     7月28日,古都西安见证了外研社“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 暨第二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第六场的成功举办,本期研修班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文秋芳教授作主题报告,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近千位大 学英语教师参班学习,38位老师参与了本场“教学之星”大赛,最终,第三军医大学的潘俊峰老师和北京林业大学的龚锐老师突出重围,斩获本期“特等奖”的桂 冠,她们同时也获得了全国总决赛的第11和第12张入场券。大赛还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26名(获奖名单详见附件)。

主会场座无虚席
 
以产出为导向  以应用为宗旨

       文秋芳教授在研修班上为近千名老师作了题为“从教课文到教学生用英语做 事:产出导向型教学法”的主题报告。文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阐述“课文中心”传统的由来与利弊、教学生用英语产出的理论依据、教学生用英语产出 的方法,三部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教学方法这一与一线教师最为密切相关的角度为参班教师作了详细而深入的报告。

       文教授由一位大赛获奖优秀教师的课堂录像为切入,首先分析了“课文中心” 教学方法的由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文必须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素有定评的范文,这一要求一直影响 着英语教学,使得英语教学一直保留着“课文中心”的传统。这一教学方法在过去输入不充分的教学环境下,有一定积极作用,如:过去英语教学材料少,名家的名 篇作为材料,可以保证输入质量高;在输入量少的情况下,学生可对其进行反复操练;过去外界干扰小,学生耐得住寂寞,愿意反复诵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课文中心”可以最大化地发挥有限输入的效用。但现在的英语教学情况已有很大改变,输入材料的内容、形式等都已大大丰富,当代大学生喜欢富有时代感的文 章;学生受外界干扰大,不愿意反复诵读;课时有限,教师无法覆盖课文教学和语言知识的运用两个环节,这就导致新情况下如果再继续使用“课文中心”的传统方 法,就会出现像多年前许国璋先生指出的“教了,不一定学了;学了,不一定会了;会了,不一定能脱口而出”、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大学英语课堂到底是教学生课文还是教学生用英语表达呢?文教授以学生需 求、社会需求、二语习得理论需求等三方面为理论依据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当代大学生在高中时已获取很多语法、词汇等知识,他们期待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学 会更好地使用英语;其次,职场上用英语工作的终极形式是说、写、译,而听和读是为输出作准备的过程;最后,从二语习得的理论来说,如果课堂上仅为学生提供 听和读的内容,就无法保证学生说、写、译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学生学习英语时,“产出”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将“教课文”与用英语“产出”结合起来呢?文教授提出一个新的 教学方法:“产出导向”教学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文教授特别强调该教学法英文名称用production来表示“产出”,因为该单词既包含producing(强调“过程”),又包 含product(强调“结果”)的内涵。“产出导向”教学法的宗旨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用英语成功产出。它包括“输出驱动假设”和 “输入促成假设”两个内容,其中,“输出驱动假设”认为:一、输出比输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接受输入前,让他们知道要完 成的产出任务,且该产出任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相比输入,输出是语言习得更重要的目标,从这点上来说,教师应以完成输出任务来检查学生学习 的效果,且课堂中开展的活动都要为输出目标服务。“输入促成假设”认为输入是完成当下输出任务的促成手段,那么,输入要为输出任务提供内容 (ideas)、语言资源(linguistic resources)和结构组织方式(discourse structure),教师和学生应对输入材料进行选择性阅读,吸取对学生产出有直接作用的内容。从目前情况来看,实施这两个假设有两个主要困难:一是如 何设计具有交际价值的产出任务,二是如何提供能够促成产出任务完成的输入材料。文教授也以《新标准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1》第一单元为例,介绍了教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设计的产出任务及可提供的相关输入材料。

       最后,文教授还采用“课堂即时性评估法”,以提问方式总结和回顾了主题报告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一方法,也使参班教师对“产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了更明确、更清晰的了解。

文秋芳教授作主题报告

“教学之星”大赛:赛场拾贝,教海扬帆

       本期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共有38名来自各地的一线英语教师参加,经过16位评委的认真打分和全体观摩教师的公正投票,本期大赛产生2名特等奖和36名一、二、三等奖。

       即时评估,有始有终 本年度“教学之星”大赛采用“微课”形式,作为“微课”,其教学过程必须完整,在本期大赛中,有许多老师都可以有效利用“课堂即时性评估法”,在课程结束 时,以“即时”评估的方式来有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特等奖获得者第三军医大学的潘俊峰老师和北京林业大学的龚锐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有典型优 势,即时评估的设计使整个展示过程目标清晰、有教有查、有始有终。正如文秋芳教授在点评中说到的,“课堂即时性评估法”可以帮助教师即时考查what sticks to students’mind after learning,有利于教与学过程的展开。

       中国文化,国际视野 本期“教学之星”大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众多参赛教师对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视。其中,除了如二等奖获得者、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郑蕴荣老师特意选取外研社 2014年最新出版的《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程》,特等奖获得者、北京林业大学龚锐老师选取《中国文化概况》作为教学材料外,许多老师都在教学中突出中国文 化的元素,体现文化教学理念,同时将对中国文化的教学融入国外文化的学习中,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如一等奖获得者、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杜晓文老师创造性地使用 “红歌”歌词来进行中译英的句型练习,并将中国古诗融入英语教学中;二等奖获得者、浙江农林大学刘莺老师则引导学生思考及用英文介绍Seven Wonders of China,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多了解中国文化,使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实现“传播中国声音”;三等奖获得者、湖北文理学院陈玫伊老师也将朱自 清经典名篇《匆匆》的英文版本融入对“时间”这一主题的教学。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为全国的年轻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助力年轻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我,与专家、同行交流,最终实现“教海扬帆,勇往直前”。

       本期获奖教师对“教学之星”大赛的感悟请您关注“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微信(微信帐号:linkandthink)获取。

比赛现场精彩纷呈
特等奖获奖教师 一等奖获奖教师

观赛有感:全体教师全情投入 外研社全心推进教育

       大赛结束后,本期评委会主席文秋芳教授代表评委会进行了点评,她用“兴 奋”和“激动”两个词来概括本场大赛。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全体教师从本大赛中看到了大英教学改革的希望所在、看到了学生的幸福所在;之所以“激动”, 是因为大家从大赛中看到了参赛选手高超的教学水平、精益求精的精神,评委专业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观摩教师热情好学、公正公平的参班表现。

       除此之外,文教授还特别提到,她在本次大赛中更看到了外研社一心一意服务 教学、服务教师的满腔热情,文教授说,举办“教学之星”大赛,是外研社回报社会、全心推进教育的又一大举措。文教授说,外研社一直在全心探索如何使一线教 师受益,本大赛即是成果之一。另外,文教授也提到外研社不断优化的管理模式,每场近千人的会议,外研社组织得井井有条,各个会场都细致服务、过程流畅,文 教授提到,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管理者”,也应和外研社一样在过程中注重效率。最后,文教授说,举办“教学之星”大赛这样一个“全员参与式”的教学 大赛是一种“创举”。本大赛不是像其他比赛一样为比赛而比赛,也不像其他比赛一样只有少数人受益,相反,本大赛由广大教师参与且他们可以切实从中受益,这 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强有力举措之一,可以载入大学英语教育的光辉“史册”!

       评委会成员、第一分赛场主持人、燕京理工学院陈仲利教授也在分赛场主持时 对本次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与他参加或参与过的任何大赛都不同,这是一场为提升教学、交流教学而进行的大赛,不是为产生奖项而 进行的比赛,它真实、自然、参与度高、影响力大,是真正利于一线教师的赛事!

文秋芳教授点评 陈仲利教授点评

       正如以文教授、陈仲利教授为代表的各位专家学者及教师们所看到的,外研社 一直致力于推进英语教育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外研社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如外研社总编辑徐建中在总结中提到的2013年“外研社 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题目,形式创新、思想创新,而且其本身也体现了“产出导向”的方法;再如,外研社积极创新,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Digital 和Data时代的到来,开发了包括Unipub(数字化出版平台)、Unipus(高校外语学习平台)和Unicomm(高校外语教学共同体)在内的多个 数字化平台。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外研人也将一如既往,在过程中变革,在变革中变得更强,外研社也将继续在推进英语教育的事业中继续大阔步前进,与全国英 语教师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