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 (2012/06/09-06/10)

已结束

内容综述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高级研修班举办

2012年6月9-10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修班在外研社举办,全国将近60所高校的外语院系或研究机构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与交流。

本次研修班由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团队主讲,围绕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问题,探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论文指导、师资建设等,并与各院校同行分享经验,深入交流,启发思路。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各研究生课程得到就读研究生及访问学者的高度评价,毕业生论文多次获得北京市或国家优秀论文奖。由文秋芳教授带领的人才培养成果“建设研究-教学型导师团队,培养高素质外语教育人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曾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本期研修班主要针对如下问题做了讨论:

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关键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

研究生导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如何提高导师的素质?

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其实现的不同途径是什么?

如何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

如何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

 

观点清晰 目标明确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处处长陶家俊教授结合自身经历,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再针对国内的研究生培养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坎坷前行的种种问题做了阐述,并结合中西文化特色提出国内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模式,同时点明了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以及本期研修班的培训目标。

文秋芳教师从“导师印象”这个问题入手,请在座教师讨论、交流对自己导师的印象,从而提出导师素质这个话题。有别于西方规范式的导学模式,我国传统美德当中的言传身教为大家所不断提及。导师的个人素质、评测标准是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文教授建议身为导师,可以从学生角度反思导师的优缺点、到做导师时和学生的沟通,再到从观察、学习其他导师的做法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进步。此外,文教授还和教师们讨论了导师与教师的区别,以及导师指导能力的具体体现方式。教师们在交流中不断达成共识,也深刻体会到了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周燕教授结合当代研究生的特点,给出了部分学生的读研预期,再从中为他们进行定位分析。周燕教授不单提出学生本人、导师、社会对研究生的认知和期望,而且将这个问题提高到国家的“人才强国”目标上去。而为了缩小国家目标与个人预期间的差距,除了学校方面要制定合适的机构目标外,教师更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当今社会对能力和素质,学历和道德的审视中,教师的功能已不仅仅是育才,更是育人。如果说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师本身就是课程。

培养理念 团队建设

陈国华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办学理念、培训精神以及规范制度,并分享了教学过程中北外团队在学生的培养方面不断修订的一系列方案。

陈国华教授、韩宝成教授和戴曼纯教授、梁茂成教授分别从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对学科培养内容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各自的问题,与在座教师交流。三位教授对自身研究方向的积极进取、创新的精神和不断反思、求学的态度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燕教授、杨鲁新副教授和许家金副教授分别介绍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特色课程和课外学术活动。从学生每堂课需要完成的活动、需要预读的书籍,到课程中选用的内容,从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术沙龙,到不断开发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新活动,无处不体现出一个教师对待工作的细心和对学生的爱心。对于国外的一手资料,教师会主动摘选、印刷给学生查看,对于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教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动员和指导学生参与。而这一切也都来自于北外团队的互相协作、挑选助教、博士带硕士等方法,给听会教师不少启发。

 

学生养成 导师有责

王克非教授回忆起自己的导师许国璋先生,将大家带入研究生选拔和培养的话题。现在学校盲目选拔高分生,很容易埋没不少有资质的好学子。学生教育重在因材施教,并且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开发、自我实现的空间。他提出的“重学问不重学位、轻教授不轻教师”得到了在座教师的一致共鸣。

文秋芳教授在总结研究生论文指导的各项案例时,提到了学生难于完成论文的种种原因。在座教师讨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比如针对学生找工作和交论文的问题上,有的教师选择纵容学生甚至代替其修改论文,有的教师则严守规章制度不予以毕业,而文教授对于这类问题的建议是:提前告知,随时监测,在研究生招生时就填写保证书,一方面不影响学生前途,另一方面也要将学生的学术功底落到实处。诸如此类的案例很多,参会教师交流也非常踊跃,部分内容甚至深入到教学体制的改革上。

 

自身出发 解决问题

参会教师在感受了专家团队的精神和作风之后,也分为小组针对各校研究生教育中的经验和困难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同时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学生毕业答辩和找工作之间的精力冲突,以及导师和学生沟通当中的矛盾等,各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对于地域、教育环境不同带来的特殊问题,其他教师则纷纷提供建议,解决需求方的烦恼。

在大班总结之后,专家团队对教师问题做了汇总,并进行了再次讨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让学生向学、让教师敬业,如何结合自身院校特点让学生可被社会所“应用”,如何建设教师团队等问题仍被不断提及。

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体现高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重要标志。为促进高校外语学科建设,探讨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外语院系学科的管理竞争力,外研社为广大高校外语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希望我国能加快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