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讲专家来自海内外,覆盖多个研究方向和领域。通过“专家寄语”与“专家团队”两个版块,于清香墨迹中,我们与您分享专家的教诲与故事,感受他们令人敬重的科研态度和人格魅力。我们在此撷取的,是研修班部分主讲专家的暖言诤语,以及2013 年即将与您在系列研修班中相逢的专家团队,相信透过一段段文字,您能够深刻体会到系列研修班的内涵理念与教学专家的学识品格。  
 
 
  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不能仅靠“听中学”、“看中学”、“说中学”,“做中学”与“行中思”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设计了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其特点是周期短、专题聚焦、课时密集,“分享、互动、体验”的精神贯穿始终。我们期盼研修班是实践教学新理念的实验田,努力让理论与实践无缝隙对接;我们期盼研修班是加油站,补充能量,增加给养,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大踏步前行不断提供新动力;我们期盼研修班是宣传队,大家会将研修班的收获与同事、朋友分享,热情传播“做中学”、“行中思”的教育理念。我们相信,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研修班将越办越好,得益的人数将越来越多,对我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这些年来, 外研社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一直在为广大外语教师做一件大好事:围绕外语教学与研究,邀请国内外专家,开设各种各样的研修班。

  他们不仅在做,而且一直在认真地做。对此,作为参加2012 年暑期 “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修班” 的一员,我感受至深。他们的精心策划和细致服务,他们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于是,认真的气氛感染了所有参与者。大家都很专注,很学术。不管为了什么,眼下中国高校似乎彻底进入了“研究” 时代。

  不管从事什么课程的教学,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教学层次,做研究,特别是出成果似乎是千篇一律的要求。然而,并非所有管理者都会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提供业务上的支持。许多教师感到困难、难受、无力、无助。谁不想研究?谁不想发展?但是,长期一线教学让他们远离学术前沿,缺乏科研方法。他们需要帮助!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前沿理论分享为指向,更以研究方法辅导为目标的教师研修班无疑给广大外语教师带来了福音! 在分别作为学员和主讲专家参加的两期研修班上,我目睹了参与者对获取理论与方法的如饥似渴,见证了他们在短短数日间收获的喜悦与满足,感受到了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毋庸置疑,这样的研修班促进了广大外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点亮了他们的学术探索之路,开启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之门!这样的研修班要继续办。一如既往地认真,一如既往地收获!
 
   
 


  每年盛夏,北京干热,研修班开,外研社在大兴的国际会议中心一楼会议大厅座无虚席,200 多台各种品牌的笔记本电脑打开,200 多块屏幕上都是语料库索引行,这个壮丽的景象一直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几乎成了我们对语料库研修班的符号化印象。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总是在想,我们这么做有意义吗?这个真的有。且看我们是怎么做的:

主讲教师:
“我们不是专家,是学者,即学习者。”研修班连续7 年,每年两期,但内容每次都不一样,每讲都会重新准备:提问、讨论、探索。语料库研究日新月异,学者不进则退。所以,得与国内同行切磋交流,互相启迪,共同进步,不亦乐乎。不过也有郁闷的时候,教室太大, 后面的两块大屏幕挡住了学员的视线,上课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于是:“许博士,你讲的正则表达式好难哦,但真的很有用!” 许博士迷惘,那是老梁讲的。“李老师,你的语料天涯资源太多了,你是怎么做到的?”李老师怅然,“那是许博士的内容,你听说过他的CQPweb 吗?”

学  员:没有最“晕“,只有“更晕”。研修班时间短,语料库研究信息量大。一般学员越过了语料库一般统计, 再体验了索引分析和案例分析,只道语料库研究“皆备于我矣”,然后迎面撞上了正则表达式。根据许博士对学员日志语料库统计分析,最高频的词既不是the,也不是“的”,是“晕”。

外 研 社:电梯旁有个小黑板, 上写:“ 事业心, 责任感, 职业化,忠诚度。”诚哉斯言!感觉这两句话,说的就是外研社参加研修班管理和服务那些人的。学员们说,你总是能及时得到她们的帮助,却没人挡你的视线。 著名作家刘震云引用他舅的话说,“如果你既不太聪明又不太笨,就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得很慢很慢。” 这句话很受用,我们只做语料库研究,很慢很慢。......
 
     
   
 

Workshops…
  Each is different. Each has its ways. Each has its experience. Each is perhaps unique. Topics and themes are different, leaders and facilitators are different, participants and venues are different, and, if we think about it, for each occasion we, too, are a little bit different since we are all developing and ever-becoming.
  We aim that all workshops are active, stimulating and involving events through which we encounter new ideas and practices, gain insights into what we do and what we would like to do, and confirm the best of current and long-standing pedagogies. While trying to make theoretical dimension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cessible and practical, mostly we are interested in real-life and real-classroom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s for learners —and for teachers. We combine strands of communication, context, culture and collaboration with creativity and criticality. Knowing that time is short, we try to exchange time for experience and intensity, so that features of the workshops are memorable, so that —we hope—when participants leave they depart with new enthusiasms and ideas, the courage to try something new, and the desire for… another workshop, sometime soon.
  Coming to a workshop… we are not attendants, nor delegates, nor merely members of an audience; no, we are participants: listeners, but also thinkers and speakers, askers of questions and debaters of queries; we are doers and performers, collaborators and colleagues. We come to different workshops as teachers and learners, as professionals prepared to participate: we leave as participants professionally prepared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e leave a little bit different … as professionals… as people…......
 
   
 

As I look back, I can see 3 stages in my development as a teacher.
In the beginning, I was learning to teach.
In the second stage, I was learning teaching.
And now I can identify a third stage—just learning.

 
   
   
 

  基于广大教师的需求,外研社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每年都组织举办一系列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这些活动对提高我国英语骨干教师队伍素质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和帮助,并得到同行们的普遍认可。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以及应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作为研修班的参与者,就我个人而言,为了提高研修班的培训效果,我从课程设计到实施教学,遵循了“深入浅出、学以致用、过程监控” 的“教” 的原则,突出了“听中学、读中学、做中学”的“学”的原则,并且给参与教师提供了参考书单, 以协助他们找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衷心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研修班办得越来越好,让每一位前来参班的老师都学有所获。
 
   
   
 

  在外研社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系列研修班上,我和其他专家合作主讲了“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这三门课程。每年暑假,全国各地的外语教师,凭借外研社搭建的平台,共同走到一起,学习、研讨、交流、沟通;人数之众多、影响之广泛不言而喻。每期研修班时间虽不长,但是学员们普遍反映收获颇多。这让主办单位感到十分欣慰,也让我们这些主讲教师觉得很有成就感。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每期研修班通常要持续三个整天,其中讲解时间是两天半,最后半天是汇报演示活动。课程强度很大:白天听讲,晚上练习;只有午饭和晚饭后短暂的休息时间。很多人都是通宵达旦地琢磨问题。课间、午饭时间、晚饭时间,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和主讲教师、助教以及其他学员交流,期待能多学到一些知识,不虚此行。学员们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每每都在打动我、鞭策我,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我只有以简明、清晰、系统的讲解回报他们:让他们带着期望来,载着满意回。

  学习科研方法,除了听人讲解基本原理,更关键的是要亲自实践。以我自己学习教育统计学的经历来说,当时,老师首先建议多做练习:做书上的练习,思考题目的意义。这个做法很有效,我弄懂了原来理解有误或者根本没有理解的要点。老师的第二条建议是实战练习。我以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模拟研究” 并不以学术论文发表为目的,只是想不断地强化所学知识,将它们熟练地运用起来。但恰恰是这些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这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帮助。另外,学习科研方法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都需要毅力。在困难面前不认输,仔细寻找原因,探索解决方案,并最终战胜它。这个过程能让我们在科研上有实质性的转变,对我们看待问题的视野和高度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