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英语口语教学工作坊:项目教学法 (2018/05/26-05/27)

已结束

内容综述

思辨导向、多元合作、高频训练——“英语口语教学工作坊:项目教学法”成功举办

2018年5月26—27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英语口语教学工作坊:项目教学法”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修班特别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和美国尔湾峡谷社区学院Gary Rybold教授主讲,两位专家就英语口语教学,尤其是项目教学法的原则、理念与实践等内容作了系统、细致的讲解,并以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带领参班教师参与并思考口语教学活动的设计,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有效沟通能力。研修班采取线下与线上两种方式,共有来自全国93所院校的180余位教师进行了同步学习与研讨。

工作坊全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任倩老师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骨干教师参加2018年度“高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项目课程,并对本期课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任倩老师

口语教学大方向:跨文化思辨

课程伊始,孙有中教授首先从国内英语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传统的语言教育已不足以满足未来国家的需求,应当促进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发展,其中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既互相交织又各有特点。孙教授指出口语课堂同写作、精读等课堂一样,提升学生的思辨和跨文化能力:1)Target(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目标);2)Inquiry(通过探究、质询挑战学生的固化思维);3)Routinize(设计有效的活动,反复训练高阶思维);4)Integrate(提供有深度和挑战性的内容,融合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5)Reflect(通过反思活动培养元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思维的能力);6)Cooperate(构建合作学习共同体,在互动与合作探究中提升自我);7)Evaluate(将思辨标准评价内化为日常的思维习惯);8)Fulfill(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和英语专业的人文教育潜能)。跨文化教学则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即思辨(Critiquing)、反省(Reflecting)、探究(Exploring)、共情(Empathizing)和体验(Doing)。最后,孙教授指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过程,无需操之过急,通过跨文化思辨口语教学尽可能避免培养学生的“无效”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除了“言之无误”外,亦要力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礼”。

孙有中教授

 

项目教学法:理论指引,实操支撑

随后,Gary Rybold教授向参班教师介绍了口语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指出它是一种以思辨能力为依托,以活动为中心,以反复实践和评估为内容的系统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传统口语课堂(包括公共演讲课堂)中活动内容少、实践频次低、教师完全主角或边缘化、学生参与不均、评估模式死板等问题。教学法主要依据是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与“实践”(Praxis)等、Zohar & Dori的实践理论与Richard Paul的评估理论。

Gary Rybold教授

针对如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这一关键问题,Rybold教授与参班教师分享了他的课堂习惯性“标准化”流程:课前SEE-I 写作,即Statement,Elaboration,Example,Illustration——课中即席演讲(extemporaneous speech)——课中即兴演讲(impromptu speech)——课中两分钟日志撰写。

除日志撰写外,其他任务均以小组(2—6人)为单位进行,且小组人员多次流动、变化,以适应不同任务需要,同时增加学生情感联系与思维活性。Rybold教授就每一项活动的具体目标、原则、要求、操作形式及评估方式作了详细而生动的阐释,并将研修班当作一个真实的课堂,组织学员进行课堂实践,参班教师亦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其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小组活动练习

 

口语项目教学:核心概念面面观

要想落实口语项目教学,首先要对其中的核心概念有充分的认知,包括思辨(critical thinking)、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和主动聆听(active listening)等,为在实践中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及思维能力,Rybold教授借助生动、鲜活的例子一一阐述了这些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应用方式。

作为一种重要的探究工具和教育解放力量,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口语教学中亦不可忽视,其中Paul-Elder的思辨模型就可作为参考。依据这一模型,Rybold教授认为,思辨能力可从分析与评估阶段进行系统性培养,分析主要考虑以下8个要素:

评估则从9个标准入手:清晰度(clarity)、准确性(accuracy)、精确性(precision)、相关度(relevance)、深度(depth)、广度(breadth)、逻辑性(logic)、重要性(significance)和公正性(fairness)。Rybold教授引用Paul的“Whoever is doing the assessing is doing the critical thinking”这句来反复强调,需重视学生互评、自评对思辨能力锻炼的积极作用。

为让参班教师切实体会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Rybold教授特别设计了X-Y 得分游戏,让老师们通过游戏亲身体验保持合作的重要性。

参班教师参与X-Y得分游戏

小组合作、协商都离不开沟通、交流,但沟通本身却有很多我们时常忽视的因素。Rybold教授提出了他对沟通的理解,“Communication happens whenever someone places meaning on something”,这一解释即体现出沟通的语言性或非语言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积极或被动的特点。Rybold教授指出,沟通不是线型的,而是随着外在情势和双方心理环境动态变化的,除了关注沟通内容外,亦要关注沟通中的情感关系,是人赋予了内容以意义。

另外一个交际中的重要概念即积极聆听,面对容易分神、同理心少、多重任务对积极聆听的挑战,Rybold教授也提出了应对的STAR原则——S(sit up)、T(track the speaker)、A(assess like a scholar)、R(respect the speaker and the process),如果聆听内容较多,也可以做笔记,尤其鼓励评价性笔记(assessment notes)。

参班教师提问

在一次次热烈的讨论分享和Rybold教授诙谐有趣的动态演示中,参班教师对这些熟悉的概念又有了深切的认知和体会。

 

论证有法:架构与演说

在对口语教学项目教学法有了一个相对宏观和系统的认识后,Rybold教授带领参班教师探讨口语演讲教学和辩论教学过程中都十分关键的论证问题,从具体的论证结构、说服模式及演说方式入手给予具体的指导,无论哪一环节,都着重于所有参班教师的思考、分享、合作和真实体验。

小组活动练习

在组织架构方面,常规内容包括引入(introduction)、中心观点(thesis statement)、预述(preview)、主体(body)、总结(summary)、结论(conclusion);说服模式设计(Problem-Cause-Solution Design),Rybold教授认为口语教学中学生的课前研究相当重要,可以配置相应的文件夹收集特定话题的研究材料,再对材料进行细致逻辑分析,提炼出与问题、成因、解决方案三方面有关的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内容,过程虽然耗时、繁复,但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在本次研修中,Rybold教授也通过“美国青少年的睡眠缺乏问题”这一话题,与参班教师一同完成了研究材料的逐段分析和提炼总结,为教师们提供了教学示范。

最后,Rybold教授通过模仿、表演为参班教师形象地展示了演说环节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态度、表达、站姿、移动方式、眼神交流、笔记以及穿着等。

为期两天的研修课程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两天所学虽不足以完全解决各位老师在当前口语教学中的困境,却提供了相当多的思路来供老师自主选择和创新口语教学方法,口语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频次的表达和思维训练、多元的小组合作活动、注重思辨性的分析与评价等等,相信这些都会拓展和深入我们对口语教学的认识,在教学中推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学习,从而充分激发个人的思维和人文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