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高校外语课堂的智慧教学设计研修班 (2017/10/28-10/29)

已结束

内容综述

 理论领航、实例引路、实践促学:用智慧设计点亮外语课堂 

——高校外语课堂的智慧教学设计研修班成功举办

10月28至29日,由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高校外语课堂的智慧教学设计研修班”在北京成功举办。研修班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对智慧教学设计的理念、原则和评价进行了全面阐释,并结合课堂实际教学案例展现了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研修班还践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除了主题报告外,还通过点评与讨论“教学之星”大赛获奖教学设计、极富挑战性的小组实践与评比等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参班教师积极实践所学所思。

 

理论领航

文秋芳教授:教学设计的理念、原则与评价

 

文秋芳教授

 

文秋芳教授首先对智慧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了阐释。该框架包含智慧教学设计的理念、原则、内容与过程以及有效性标准四个方面。

 

文教授指出,智慧教学设计以 “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及“全人教育”为指导理念,其中,她重点强调了“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认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其教学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深远影响。针对智慧教学的设计原则,文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设计者,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内在驱动力,而教学材料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四个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评测体系,其中课程目标是方向、起点,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教学组织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评测体系是检测目标实现成效的工具,四个要素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文教授还详细分析了教学设计的评价指标。她指出,教学设计评价指标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目标恰当性、材料选择与活动策划促成性以及评价方式合理性。其中,教学目标是否恰当取决于是否具有驱动性、可教性、细分性、逻辑性和可测性;材料选择与活动策划促成性指教师需要考虑选择的教学材料或设计的产出活动是否精准对准教学目标、是否能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是否多样;而教学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则与评价方式与目标的吻合度、评价效度、反馈及时性和促学效果四个方面有关。

 

 

实例引路

为加深参班教师对智慧教学设计理论框架的理解、促进智慧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邱琳老师以《新一代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Kindness and Indifference为材料,结合她们应用本单元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向参班教师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如何设定教学目标、选取教学材料以及设计教学活动。

 

孙曙光副教授: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材料的选取

孙曙光副教授

 

孙曙光副教授对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材料选取做了具体说明。单元教学设计以确定教学目标为起点,在孙曙光副教授的教学设计实例中,总体教学目标为完成一篇不少于350字的作文,她将总目标分解为四个细分子目标,这四个子目标间具有内在逻辑,环环相扣,形成产出“目标链”,逐步为学生完成单元教学总任务搭建“脚手架”。教学目标设定后,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对于教学材料的选取,孙曙光副教授表示教师选取材料应该准确对接教学目标,同时设定多种输入模态,如视频、文本等多模态资源与课文的结合,避免“过分依赖”或“完全抛开”教材。最后,孙曙光副教授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固化,需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孙曙光副教授设计的四个子目标

 

邱琳老师: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活动的设计

邱琳老师

 

邱琳老师结合她的教学实例讲解了如何针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她指出,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精准对接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实现精准化输入。另外,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体现出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负荷应呈现递增趋势,而教师搭建脚手架的力度则呈现递减趋势。此外,教学活动设计从输入模态、产出类型、组织形式以及活动类型等方面都应该多样化。

“教学之星”大赛参赛教学设计展示与点评

为使参班教师从更多实际案例中汲取智慧教学设计思路和经验,本期研修班还特别设置了“教学之星”大赛参赛教学设计展示与点评环节。2017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以“智慧教学设计:搭建通向智慧学习的桥梁”为主题,与本期研修班有着共同的设计宗旨。研修班上,2017年大赛全国复赛冠军南京大学程欣老师以及西北工业大学苏小青老师现场展示并阐述了她们的参赛“智慧教学设计方案”。文秋芳教授、孙曙光副教授和邱琳老师分别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切实中肯的建议,参班教师也与两位教师及主讲专家团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程欣老师                                                                             苏小青老师

 

教学评价:类型与实施

针对多数教师提出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问题,文秋芳教授带领孙曙光副教授、邱琳老师作了“教学评价:类型与实施”的报告。

 

首先,文秋芳教授针对教学评价的类型和测评题型以及测评组织与反馈形式进行了讲解。文教授指出教学评价的类型可以以评价侧重点、评价客观度、评价用途以及评价时间等为维度进行不同的划分。她强调,教学评价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为学。在测评题型的讲解中,文教授以《新一代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练习设计为例,从对接目标度、评价效度、反馈及时性以及促学效果等方面阐释了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最后,文教授对测评组织与反馈的形式进行了简要介绍。

 

随后,邱琳老师和孙曙光副教授分别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即时评价、延时评价以及师生合作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阐述,解答了许多参班教师提出的关于教学评价具体实施的疑惑。

 

邱琳老师以《新一代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的文本写作任务为例,首先通过一段课堂教学视频展示并阐述了即时评价的设计思路,随后又具体介绍了延时评价的实施过程:首先让学生在课前独立思考所提供范文中存在的问题;而后在课上引导学生思考范文中的问题,并补充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搭建“脚手架”;随后带领学生标记范文的典型错句并修改,通过渐进性的练习和修改逐步完善写作任务。

 

孙曙光副教授结合教学实例与参班教师探讨了如何运用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简称TSCA)进行写作任务的评价。她指出运用TSCA进行写作评价的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学生提交作业,教师确定评价焦点、选择典型样本并进行仔细评价;课中,教师进行焦点样本点评、引导学生互评和小组讨论并在班级分享修改方案,教师给出修改样本;课后,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自评或互评并修改作文,教师抽查修改情况并通过推荐优秀作品等方式鼓励学生。

 

实践促学

“做中学”是外研社全国高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理念,在本次研修班上,参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了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展示等实践活动,并与主讲专家就小组的教学设计展开热烈、深入的交流探讨,大大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参班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本次研修的所学所思积极应用于未来的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