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跨文化培训师高级研修班(北京) (2017/11/04-11/06)

已结束

内容综述

尊重差异,探索跨文化能力培养——第二期“跨文化培训师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2017年11月4-6日,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磊石跨文化学院和美国跨文化交流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期“跨文化培训师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外研社大厦成功举办,来自国内25所高校和10家企业的近40位学员参加了此次研修。研修班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副校长参与策划,特别邀请美国跨文化交流学院联合创始人及现任院长Janet Bennett博士、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合伙人黄伟东先生、磊石跨文化学院院长田原博士主讲。开幕式上,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段长城与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合伙人黄伟东分别致辞,强调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跨文化能力培养对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人才的重要性,表示希望借此活动为学界和企业界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我国优秀人才的跨文化能力提升。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段长城

 

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合伙人黄伟东先生

 

探讨跨文化能力,面对差异从抗拒到融合

  三天的课程中,Bennett博士从宏观理论到不同角度阐释,从培训设计原则到一个个的活动展示,生动地讲解、示范了跨文化培训的方方面面。

  课程伊始,Bennett博士首先通过一个游戏引导大家通过先自行思考再互相沟通的方式,共同汇总出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C)所涵盖的核心要素,即好奇心(Curiosity)、文化自觉(Cultural Self-awareness)、认知复杂性(Cognitive Complexity)、共情能力(Empathy)及社会适应力(Social Adaptability);并从认知、情感、行为、技能、态度等层面给予学员启发和思考。学员既了解了跨文化核心议题,又不知不觉中认识到沟通越充分,达成的共识距离真理越近。

 

Janet Bennett博士

 

  在阐释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之后, Bennett博士详细讲解了跨文化敏感发展模型(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该模型分析了跨文化学习/经历者可能身处的六个阶段:否认、防卫、最小化、接受、适应和融合(Denial, Defense, Minimization, Acceptance, Adaptation & Integration)。身处前三个阶段表现为试图避免差异,在后三个阶段则在识别差异,并努力理解、适应差异,进行融合。作为教师/培训师,则应根据不同阶段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有针对性地制定跨文化子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跨文化任务,为学习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沟通活动

 

了解学习风格,平衡教学内容与形式

  跨文化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直接决定了培训如何展开最有效,除了学习者所处的跨文化敏感发展阶段,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Bennett博士介绍了大卫·库伯的“学习风格量表”,指出学习者风格基本可分为四种类型:Concrete Experience(CE), Reflective Observer(RO),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AC), Active Experimentation (AE)。简单说,CE型学习者侧重感知体验与人际交往,AC型则擅长逻辑思考及系统计划,RO型倾向观察与内省,AE型喜欢在实践中学习。在跨文化能力培训中,教师/培训师应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设计培训时因材施教并有所兼顾。

  此外,Bennett博士还与大家分享了在跨文化培训设计中,如何平衡内容和形式的难度。她建议结合培训对象的状况,从低挑战性的话题(如文化、人际观念、语言使用、文化偏见、交流方式)入手,以适合的节奏,渐进至高挑战性的话题(如文化优越、种族、宗教、政治、权利、性别等);不同难度的话题可以结合难度不同的培训形式(讲座、视频、阅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例如高难度话题一般不适合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高难度形式的培训活动。具体情况则需要教师/培训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培训对象后确定。

 

打破局限,认识多元世界

  为让学员们充分感知文化适应和融入的困难性和复杂性,田原博士特别设计了一个cultural integration的小游戏,在活动中引导学员反思在真实工作与生活中融入新文化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及调节方式。

 

  随后,黄伟东先生从需求分析、针对性设计、意图传达三方面对跨文化培训进行了系统讲解,介绍了培训项目类型及其设计焦点、注意事项,详细阐释了“磊石跨文化能力模型”及“世界通测评工具”(Worldpass)的应用;并通过丰富的企业案例激发大家的跨文化思考。黄先生特别强调了衍生价值(Extended Value)的内容,指出现实中文化张力、冲突中的吸收与融合及这种文化核心价值之外的衍生价值对于个人多元性的塑造及跨文化深入交流的重要意义。

 

Culture Integration 活动

 

黄伟东先生与参班学员交流

 

  为丰富学员们对国际合作中跨文化沟通的理解,本期研修班在第二天晚上还专程邀请了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商务管理办公室主任江锡祥先生和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合作风险管理研究员秦云锦先生与学员们座谈,分享国际商务合作中真实的跨文化沟通案例,解答大家的问题。学员们在互动中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对跨文化能力的理解,获益匪浅。

江锡祥先生

秦云锦先生

课程设计,做跨文化培训的探索者

 

  经过两天半的丰富课程讲解、交流与体验,第三天下午各个学员小组分别以为高校、私企、国企、外企设计跨文化课程及案例为题,进行了小组展示。“Golden Arches”,“Culture Matters”,“Fun with Cultures”等组名都呈现出学员鲜活的文化敏感力,各组高校学员与企业学员通力合作,所做的方案展示体现了研修班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培训方法;汇报方案之后,又回答了专家和学员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获得了专家们及学员的高度评价。

小组汇报

  本期研修中,学员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与案例,还在研修班这个平台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仁;通过企业与学校合作培训的方式,企业的管理者更深入了解了当今的高校教育与师生情况,高校教师们则通过企业学员分享的各类案例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亦对企业需求的人才有了切实了解。

 

孙有中教授

 

  在结业仪式上,孙有中教授做了精彩的闭幕演讲,重点指出跨文化学习和教育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终生的事业,希望每一位参班学员都把本次研修作为新的起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及知识,结合自身情况,勇于实践,积极交流,在跨文化的进程中不断探索。每个个体出于自身文化氛围的局限,容易产生一些偏见,但增加认知复杂性,给予他者文化想象和理解的同情与接受则赋予自己一种新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发展中寻找动态认同,在跨文化实践中扩充自己的人文情怀,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你我的需要。

 

学员日志摘抄

1. DMIS模型以直观的方式让人了解到跨文化交际的几个不同阶段,特别是几张展示图片让人印象深刻;洋葱模型也提供了有操作性的教学培训素材。

2. 文化融入活动很有启发性,让人感到了跨文化交际的苦难与无助,是很好的教学与培训素材,会用在今后的培训与教学中。

3. 对跨文化理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学习了如何组织文化融入活动,对教学很有帮助,会在课堂使用。

4. 学会自己动手设计课程与培训,是我最大的收获。

5. 企业案例分析很有趣,开拓思路,对中国文化的分析见解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