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英汉对比理论与实践 (2016/07/22-07/23)

已结束

内容综述

探求本质差异,提升语言审美 ——记“英汉对比理论与实践”研修班

7月22—23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英汉对比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在北京圆满举行,共有来自全国193所高校的近300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作为主讲专家,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层面的差异出发,带领参班教师探讨语言与思维两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并结合具体案例研讨了语言对比对外语教学和翻译活动的启示与作用。

会场全景

课程伊始,王文斌教授追根溯源,并基于我国英、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实际,从三方面剖析了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他指出,首先,语言学的发展本就始于语言对比;其次,外语教师目前文章难发、研究能力滞后的困境与我们多聚焦于外语研究、母语不精、视野不够开阔有很大关系。因此,进行英汉语对比研究,打开研究视野,也是外语教师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客观需要;第三,目前我国汉语界的研究范式主要还是“以英语的语法来看待汉语”,还拿不出一套业界普遍认可的语法。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就曾大声疾呼,“汉语要想走向国际,首先必须要对汉语有本质的认识。”由此可见,英汉对比研究无论对我国汉语学界还是英语学界来说,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王文斌教授

体味“时”、“空”特质,把握英、汉语根本差异

王文斌教授从英、汉语在词法、句法、语篇等层面的差异出发,运用丰富、生动的例证,帮助大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语言表征到本质归纳,层层深入对两种语言的根本差异的认识。
王教授指出,英语构词是线型的,从左到右的,在英语中动词往往是词法、句法及语篇的焦点;而在汉语中,构词型式往往是叠床架屋式的,且汉语的构句方式与构词方式基本类似,“词法即句法,句法即词法”。归根结底,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是思维模式的差异,这与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密切相关。
不过,王教授同时强调,他所说的“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主要关注两种语言中的主导性趋向,这种趋向性不是排他的,教师要首先对此有辩证认识,才不致走入极端,产生理解偏差。
 
优化教学顶层设计,提高思辨、审美能力
之于教学,王文斌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常犯的时态不清等错误,与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缺少顶层设计紧密相关。因此,在具体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一开始向学生明确:英语是强调时间性的,是线性的、一维的语言,更关注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的事件(即activity/event),因而往往聚焦事物的行为变化,以动词为中心。不管句子结构如何复杂,始终以主句的动词为参照;而汉语是离散的,成块的,三维的语言,更强调“名”、“物”(即thing/entity),因此常将行为动作也空间化,反而不太注重时间性。了解了这些深层次的原因,学生久而久之自然能够将英语重时态、语态变化的规律内化、固化。
关于如何通过阅读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审美能力与思辨能力,王教授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阅读层次从低到高有字面阅读、批判阅读和审美阅读之别,在学习过程中这三个层面的阅读均不容忽视,教师要帮助学生脱离仅限于字面阅读的低级阶段;同时,除进行本学科的阅读外,外语类专业师生也应多读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方向的书籍,从其他学科中不断汲取新视野和新思想,反哺语言学习与外语教学。
 
“师法”、“师心”,研究非一日之功
针对许多青年教师对 “如何实现从学术模仿到学术创新的转变”这一普遍问题,王教授将具体方法巧妙地总结为“师法”、“师心”四字。“师法”即了解各种方法,试用各种方法,是青年教师在成长初期必不可少的自我锤炼与积淀;“师心”即指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对各种方法游刃有余,可以听从内心的召唤,对事物亦有独到见解。 
王教授倡议,外语类专业师生应exercise our minds,思考问题的本质,而不能仅满足于对语言表征的掌握。从内部切入,对语义进行深层分析,可能就会从我们平常较为麻木或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中发掘出很多有意思的选题。
为了帮助参班教师对英汉对比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将理论付诸实践,本次研修班还特别安排了小组讨论与小组翻译实践等分组活动。在小组讨论环节,学员们深刻反思了英汉对比研究的根本目的、英汉语差异的具体表现等理论性问题,进一步吸收、内化了课堂上的理论所得;在小组翻译实践活动中,十个小组分别对14个来自英、汉经典名著的句子进行了翻译讨论,并最终选派代表在大班上进行了汇报。通过翻译实践,参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英汉语种不同结构的背后隐藏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差异;翻译是一种选择,而对不同选择之间的取舍是一种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性考量。

大班汇报

小组讨论

两天的研修已经结束,但关于英汉对比理论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思维及文化差异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英语日常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感知、反思。我们相信,只要大家悉心积累,勤学多思,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语言学界一定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英汉对比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