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听说读写教学方法与行动研究 (2014/08/22-08/25)

已结束

内容综述

理论为纲创新课堂实践,教学为旨践行行动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听说读写教学方法与行动研究研修班

 

 8月22-25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听说读写教学方法与行动研究研修班”作为2014年外研社暑期“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收官之作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办。本期研修班历时四天,系统讲解了基于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理念,结合教学示范,展示有效课堂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并介绍了行动研究的理念与方法,从而引领参班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科研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周燕教授、金利民教授、杨鲁新教授、徐浩副教授和南京大学的王艳副教授共同主讲本期研修班,以听说读写教学方法,行动研究设计、实施与论文写作,教师课堂角色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交流经验并答疑解惑。

 本期研修班作为“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能力发展专题研修班”师资培训重点项目之一,得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金红莲副处长致开幕词,强调了国家对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视和需求,增强了参会教师的信心,同时表示,北京市教委也将继续大力支持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发展与提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金红莲副处长致开幕词 会场全景

 

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设计针对性教学活动

 南京大学王艳副教授在听力教学中不断针对学生现存实质问题进行排查和探究:为了厘清学生学不好的深层原因,王老师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找到目标并与他们订立学习“契约”,帮助其合理规划,将每位学生在听力方面所头疼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让其逐步完成,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双重目的。王老师认为,对于学习类型不同的学生,应该帮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并制定差异化的完成路线。部分老师对如何给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听力材料的问题感到非常困惑,王老师则认为这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而教师则主要负责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提供及时反馈与支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指出,教师对本校宏观培养目标的了解和思考十分重要,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脱离大环境,这就涉及到学校层次、生源情况等。因此,口语教师对于领导期待、学生需求、教师自由度、班级氛围等教学环境的预先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老师根据口语表达的特性,提出“有gap的交流才是有意义的交流”这一观点,并为大家介绍了口语课上基于“信息差”的三种基本课堂活动类型,即information-gap activity、reasoning-gap activity和opinion-gap activity。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交流变得更有意思,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也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身在表达方面的不足,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金老师强调,没有一个activity是“万灵药”似的best activity,所谓的best应该是指适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场景、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的活动。

 

南京大学王艳副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

 

读写结合,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重点讲评读写课教学部分。针对阅读,杨老师认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的环节不用“三截式”地生搬硬套在同一堂课里,而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课时中,使这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可。课上环节主要起到点拨作用,帮助学生完成他们在课下无法自己完成的事——如与同伴的观点分享、讨论等。杨老师提醒各位教师,不要忽视学生们业已习得的母语能力,要make good use of your students’ L1 ability,使之在外语学习中得到有益的迁移。针对读写结合,杨老师指出,要让学生read as a reader,更要让学生read as a writer,学生才能学会语言的准确使用,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意图,形成自己的观点,为写作做好语言和内容的准备。同时,杨老师强调,“朗读”、“背诵”等一些传统的教学法宝不能丢弃,要让课堂上“充满朗朗读书声”,让学生去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内化”知识。

 针对写作,杨老师指出,写作本身不是终极目的,其归根结底是一种让学生习得知识和文化的学习方式,是交流观点、表达思想的工具。针对写作反馈,杨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指望一遍就能纠正学生的所有问题。可以在第一遍反馈中关注学生文章里ideas方面的问题,第二遍关注forms的问题,第三遍通过peer review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词汇、语法方面的小错误。针对传统写作课堂中“学生死记模板,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的一贯僵局,杨老师为参班教师们支了不少妙招。她建议设计的dicto-gloss activity、撰写stem poem、fable等趣味写作活动更是激起了老师们的极大兴趣。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

 

课程即人——教师是课堂的对话者、启发者、激励者

 在老师们对听说读写等课程理念有了较深的理解后,周燕老师的讲座更是将为师者的角色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周老师认为教师角色由课堂任务决定,课堂任务由教学目标决定。在目前国家的外语教育目标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下,教师可以将外语课堂的学习理念这样诠释给学生:“语言是美的东西”、“原来英语可以这样有趣”,以唤起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学习的兴趣。

 她讲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知识形态、教育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和教师生命形态变化发展的多重挑战。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需要调整意识与心态,转换课堂角色并促进教育关系的重构。周老师特别同意“课程即人,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一观点,她鼓励教师们逾越师生边界与权威边界,与学生“同在”并建立平等的关系,做外语课堂的对话者、启发者和激励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周燕教授

 

做中学,行中思——践行行动研究

 本期课程的亮点之一便是不仅从教学理念与方法方面为教师们开拓思路,还从研究方面帮助教师们打开视野,使老师们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实现良性互动的可能。针对如何在听说读写课堂中开展行动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徐浩副教授为参班教师进行了细致入里的讲解。他每每以亲身研究的真实案例起始,帮助老师们认识抽象的研究理论,熟悉研究步骤。徐老师指出,行动研究不是为了验证某个业已存在的理论预设,而是为了帮助老师们解决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研究问题和研究过程没有必要“刻意为之”,应尽量不要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勤于记录,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凝练;一定的信心加上科学的研究方法,就一定能够收获切实的研究成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徐浩副教授

 鼓励参班教师“做中学,行中思”是贯穿历年来研修班课堂的一大理念。本期课程中,观看教学录像、师生共评;课上熟悉课程设计理念,课下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形成teaching plan;周燕教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的选篇“Graceful Hands”为例为教师们做现场示范,指导大家如何带领阅读、提出问题、对比文化、激发写作、设计活动、布置作业等等,都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阐释。也许正如一位参班教师在反思日志中所写:“从理论入手,结合课堂示范;小组讨论,促进知识消化吸收”便是本期课程的一大特色。

 至此,2014年外研社暑期“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圆满结束。回顾炎热一夏,虽有诸多磨练,幸得师友相随。希望各位老师所学终能付诸实践,不虚此行。而外研社也会继续为您的教学与科研加油,助力成长,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专业、周到的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