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

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学科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与翻译 (2013/08/08-08/09)

已结束

内容综述

志存高远持之以恒,术业专攻乐在其中

——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研修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与翻译

 “There i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外语科研的道路“长且阻”,但是专家们教诲: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收获。他们的治学精神和研修的积极气氛亦如明灯,照亮了教师们执着的科研之路。

8月8日至9日,“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研修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与翻译”在北京举行。本期研修班是2013年“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暑期系列的最后一期,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外研社联合举办,邀请多位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主编讲授语言学、文学和翻译类研究选题挖掘、研究设计、论文写作规范、最新研究动态与投稿注意事项,指导大家如何做好研究、写好论文。

 

研修班上专家讲授为教师们照亮科研明灯

 

专家讲授:涵盖主要方向,传递学术精神

为了给参班教师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研修班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外语教育》副主编梁茂成教授,《中国外语》主编、中山大学黄国文教授,《外国语文》主编、四川外国语大学熊沐清教授,《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中国翻译》执行主编杨平,《山东外语教学》主编、山东师范大学张彩霞教授从不同研究方向出发为大家释科研之径,解论文之疑。

解读文章发表流程,跟踪学术动态热点

梁茂成教授首先提纲挈领地描述了学术期刊论文投稿与发表过程。梁教授揭开了期刊编辑部从收稿、审稿、校样、排版到刊用的流程,帮助教师们缓解对稿件三审的“焦虑”。他提到,编辑部对稿件的审阅意见对教师们论文发表、改进研究帮助很大,大家应慎重对待。梁教授与大家强调学术研究要坚持一以贯之的方向;要收获优秀的科研成果,就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前瞻、科学的研究方法、上乘的行文措辞与严谨的学术规范。针对学术期刊论文研究动态,梁教授带领大家进行了分析梳理,他指出,跟踪研究热点需要对一项研究的过去和现在都有所掌握,并且长期不断地积累知识,树立科研意识与敏感。基于实例,他分析了国际国内学术动态的异同,并指导大家应用现代化通讯工具随时随地了解科研学术动态。

 

梁茂成教授

 

明确方向挖掘选题,术业专攻心存敬畏

黄国文教授幽默风趣地讲解了语言学研究方向的选题挖掘与研究设计。他自始至终强调“术业有专攻”,告诫大家要用“敬畏”的心投入科研,并且“快乐”地科研。从学术文章种类与研究类别出发,黄教授帮助大家理清做研究的范式与套路,指出研究需要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原创新、前瞻性与引领性几大特点。以范文为例,他分析了论文的选题与设计,从语言学研究的各个角度指导教师们切入选题,并按照标准的体裁与范式写作论文。作为《中国外语》的主编,黄教授还从编者的角度阐释了期刊概况与主题热点、解答了教师们关心的论文发表问题。

 

黄国文教授

 

创新教学研究设计,“界面”方法大有可为

熊沐清教授清晰生动地用几个数字阐述了外语教学研究选题的“科研素质”——“四”个研究、“三”项指标、“三”个偏好、“三”个优先,并给大家提出了“三”点告诫与“七”个区分,帮助大家树立了系统的科研选题思路与“价值”意识。熊教授专门强调了科研创新的原则——方法新、材料新、观点新;作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熊教授特别介绍了界面研究这种创新的研究方法,指出界面研究的跨学科特性为外语科研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他以实例为基础,说明了外语教育界面研究的可能途径、规范思路与常见问题。

 

熊沐清教授

 

 展望文学研究趋势,修炼规范与基本功

杨金才教授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首先给大家介绍了5大研究范式,立刻给大家带来了思路的启迪。杨教授指出5种范式彼此碰撞,互相补充,呈现出多元的研究态势。他又向大家由面及点地阐释了物质文化研究理论视角,指出物质文化作为当代文化批评视角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思路。继而,杨教授分析了英语文学研究的7个新趋势。有了研究的思路,在开始做研究时,杨教授叮嘱大家要注重学术规范、加强研究的“当下性”、进行合理的有步骤的阅读、培养语言功底与学术眼光。

 

杨金才教授

 

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开阔拓展翻译研究

杨平主编完整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发展趋势与研究方法论。首先,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研究的阶段背景,提出翻译研究方向由“外译中”向“中译外”的拓展。她指出,当代翻译研究具有理论体系多元化、视野开放性、领域综合性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剖析与反思。其次,她以案例为基础详细说明了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她指出,研究范式的多元必将带来方法的多元,教师们在研究方法上要科学规范,在论文主题的选择上要善于“小题大做”、注重“可操作性”,加强选题的学术价值与新意。结合《中国翻译》的栏目设置与选稿标准,杨主编向大家阐释了如何进一步在翻译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杨平主编

 

掌握学术写作规范,熟悉期刊投稿方法

张彩霞教授向大家娓娓道来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与期刊投稿技巧。她的阐释从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材料运用、论证逻辑、摘要/关键词和论文体例6个方面入手,结合《山东外语教学》论文审稿与发表情况,给参班教师带来了具体的启迪。张教授总结道,论文选题要“新”、“小”、“巧”,研究方法要有创新突破,掌握第一手文献十分重要,文章论述要“大逻辑”与“小逻辑”兼顾,摘要/关键词说明性要强,规范的体例标志着研究者的基本素质与治学态度。总结多年的经验,张教授在最后衷心地叮嘱大家做科研要“志存高远、开拓创新、坚定执着、甘于寂寞”,希望大家都能投入科研、作出成绩!

 

张彩霞教授

 

主编论坛:创建宝贵平台,现场答疑解惑

集中地与国内外语类核心学术期刊主编面对面交流,对于广大高校教师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几位主编在专题发言中所传递的学术精神与生活态度启迪和引导着教师们,他们对教师们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也令大家振奋与鼓舞。为了给教师们提供与主编们深入交流畅谈的机会,研修班特别设置了“主编论坛”。

“主编论坛”针对“期刊论文的选题与发表要求”和“做好科研的学术积累与能力培养”展开。几位主编详细说明与介绍了各自期刊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与征稿标准。教师们就关心的审稿及退稿流程,语言学、文学与翻译研究选题的注意事项、学术资源与材料的获取等代表性问题与主编进行交流。主编们谈到,他们欢迎大家多投稿,特别是创新性强、方法科学、严谨规范的稿件,并寄语大家学术没有捷径,要把更多的功夫下在科研过程中,提高科研基本功。

 

与核心期刊主编面对面 深受主编们的科研态度影响

 

互动分享:开辟多种渠道, 充分对话交流

本期研修班充分诠释了“互动分享”的研修精神,以灵活的形式有力沟通了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

(一)学员分享

研修班邀请教师从自身科研“实战”出发分享体会。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的杨传鸣老师、西南交通大学的宋美华老师、北京工业大学的陈浩老师、河北经贸大学的高霄老师和华侨大学的司福成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在外语科研与论文发表道路上克服各种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寻找有价值选题并逐步摸索经验的心路历程。他们的讲述让参班教师们感同身受,也坚定了同行们科研的信念与信心。  

 

五位教师分享科学术探索经历 五位学员与专家合影

 

(二)反思日志与分组讨论反馈

针对第一天参班教师所撰写的反思日志,梁茂成教授对教师们的问题与建议进行了总结与反馈。梁茂成教授、黄国文教授和张彩霞教授对日志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予以解答,现场回应了很多教师在聆听专家讲授之后的反思与疑惑。

研修班第一天晚上,针对个人学术兴趣、院系学术特色及科研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12个小组分别进行了热烈讨论。第二天,研修班主办方总结了教师们在讨论中所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专家们一道再次深入探讨、提出建议。

 

撰写日志,记录收获 分组讨论,交流心得

 

(三)分方向研讨

参班教师们在研修中反映,如果能让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在一起交流,彼此会分享更多的心得与经验。研修班主办方特别开辟场地,语言学、文学和翻译三个方向的教师在不同的会场重新汇聚,结识学术伙伴、分享相似历程、形成研究圈子。意犹未尽的教师们已经将科研融入生活!

 

分方向研讨,结学术圈子 交科研挚友,望共同提高

 

学术期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作为教师科研成果的“输出口”,体现着教师个人的科研素质、标志着外语教师群体的能力水平、关系着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同时也是教师本身最关心的发展难题。本期研修班从主题设置、专家队伍、内容形式等方面促进沟通交流,帮助一线教师最近距离地接触期刊论文主编、最有效地了解论文撰写与投稿规范,并传递了扎实基本功的治学理念与“术业有专攻”的学术精神,促进教师们在理论认识与实践能力上再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至此,2013年“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暑期系列圆满结束。在近一个月的研修中,我们被专家的敬业奉献所感动,为教师的执着投入而喝彩,向各方为外语教育教学发展而付出的努力致敬。您今天所挥洒的汗水,必将换来新学期的教学提升与未来的科研收获;“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点击进入本年度研修计划,了解研修班主题安排)也将在不久后再次与您见面,伴随您进步,见证您发展!

【教师反馈】

很惭愧,工作快10年,才以“初学者”的身份出现在此。今天主编们共同强调了“术业有专攻”,“要有规范”,甚至“要有技巧”。对我而言,“专攻”的前提必须是积累:广读、深读,找到和自己的教学工作与兴趣相结合的契合点,再深入学习。我应把自己想象成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并努力学习相关理论,让自己“多维化”。

通过此次学习,我看到了“希望”。从各位专家的讲授中可以体会到学术大家们在成功之前的刻苦钻研与积累。“年轻就是资本”!只要好好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不断磨练与积累,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相信总会迎来硕果累累的时刻!